專欄文章 Column


愛河夢:第二十六章 老有所歸 / 羅德岱堡 - 楔子(伯特篇)

孫讚福醫師
 
 ** 本文歡迎在不修改原文內容情況下轉載。轉載時,務請註明引用來源與作者,否則本文作者將保留著作版權之法律追訴權。 **

愛河夢 第二十六章 老有所歸 / 羅德岱堡 - 楔子(伯特篇)(2019.6.4)

       201812月,孫仰前去美國佛羅里達州,邁阿密隔壁的羅德岱堡探訪老友伯特。
 
​       伯特是位退休教授,這年85歲,係2000年冬天到2001年秋天,孫仰寄住紐約時的房東(嚴格說來是二房東!伯特租賃一戶公寓,而當初伯特之所以租下這公寓,是另一個故事,將來有機會分享。)公寓在四樓,第一大道靠63街,有一主臥、客廳、廚房兼小餐廳、小客房,伯特分租小客房給孫仰,可以與他共用餐廳、廚房、客廳。
 
​       當年,他是一位67歲的健康老人,連續多年的五月下旬,還參加曼哈頓環島競走,最後幾年,他一直是走完全程的最高齡老人,約花七小時。
 
​       孫仰租宿伯特的曼哈頓公寓期間,68歲的伯特曾邀請孫仰結伴夜遊。那晚九點,兩人即上床躺平,先美美地睡上一覺。鬧鐘午夜准時叫醒睡夢中的人兒,略加盥洗,準備就緒,凌晨一點,兩人頂著夜色走出家門,融入曼哈頓的街區。
 
​       曼哈頓的夜,安靜中偶而帶點喧嘩,街道不覺得暗,偶有酒吧或宵夜餐廳門前,聚集三五遲遲未歸的紅男綠女,言笑嘩然。夜色沁涼如水,走起路來,人很舒服。
 
​       從第一大道與63街路口,沿著光亮的街區,人多的地方,孫仰與伯特結伴夜遊曼哈頓,一路向南,目標是南碼頭渡船場(South Ferry)。
 
​       途中在一家24小時餐廳休息,這是伯特事前規劃的休息點,兩人美美地吃了一頓凌晨三點的早早餐。
 
​       續繼向南,穿過聯合廣場,經過了華爾街的銅牛,往曼哈頓島南的渡船場前進,一路無言,除了前後互相照看,同伴是否安全跟上。
 
​       最後,兩人搭上前往史泰登島(Staten Island)的渡輪,登上交通船,海水味與船舶味襲來,經過一二十分鐘的渡輪前行,只見自由女神像在不遠處巍峨矗立,很快地踏上史泰登島。
 
​       向東看,日出朝陽彩霞滿天,向北望,是曼哈頓的摩天大樓群,其時雙子星大廈還在,世事變化,當時豈能料到數月後的911事件,雙子星大廈被飛機撞斷焚毀!
 
​       20016月,孫仰就在雙子星大廈內的瑪麗歐飯店,參加為期三天的「動眼減敏重整療法」初階集訓課程!往事歷歷,但當時不知未來諸事變化。
 
​       走了一夜,兩人累了。在史泰登島渡船場附近散步一會兒,即走回渡船場,搭交通船返回曼哈頓,在南碼頭一上岸,就近招呼計程車坐回住處,一看到床,倒頭就睡,直到那日下午才醒來。
 
​       伯特童年在德國度過,德語與意地緒語(希伯來語與德語的混合體),是他的母語。後來隨其父返回以色列,復活的希伯來語是學校的官方語言。此外伯特自修英語,十八歲時,已經是社區英文雜誌的編輯。
 
​       有回伯特與我去瑞士自助旅行,在德語區,伯特是溝通無障礙的,連他都呀異自己的德語能力,竟然還寶刀未老。在法語區,伯特上前問路,簡單溝通,也是通行無阻的。
 
​       伯特退而不休,天生熱情,常做志工,特別為正在消逝的意地緒語,盡心盡力,免費教學。
 
​       朋友圈中,伯特常主動伸出援手,包括經濟、知識或訊息。曾經伯特告訴孫仰:「我的好友瑪格麗特在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工作多年,打算一到62歲,可申請退休年齡時,就申請退休。」
 
​       因為隔代教養女兒的孩子,累了,想要好好休養,並享受退休的清閒生活。伯特知道後,了解她的經濟狀況,算一算她的社安基金與存款,滿懷不安地告訴瑪格麗特:「對不起!我這樣說可能讓你失望。你還不能退休,否則退休金後,加上付醫療保險繳費,你的生活會很艱難!你得再工作三年,滿65歲時,達到國家補助的老人醫保年齡,才適合退休!」
 
​       伯特的建言,把瑪格麗特嚇出一身冷汗,隔天她立即資詢相關單位,說法與伯特的建議一致。瑪格麗特後來告訴伯特:「還好正式申請退休前,在聚餐無意間與你討論退休的打算。不然我一旦我請退下來,立刻陷入經濟困境,而工作卻不可能再回任,那麼真得會很慘!」
 
​       伯特從幫忙周遭的朋友中,找到存在的價值與快樂。雖然伯特有自己婚姻的難題,但伯特總是很堅強、樂觀的過日子,尋找自己的快樂。他每天運動一小時,包括快走、游泳、舉啞鈴。
 
​       72歲的伯特曾遠道來台灣,應邀來台四處旅遊,順便協助孫仰的英文論文編輯。住孫仰家,當然不收房租!
 
​       孫仰曾帶他爬「台灣小百岳」屏東里龍山(一等三角點,方圓二十公里,沒有比它更高的山。)彼時伯特,腳程不輸孫仰,早上八點自登山口入山,下午一點攻上里龍山三角點,標高1062公尺,下午五點多就下到山腳吃晚餐!讓孫仰以他為傲,忍不住向當時山頂的眾多登山客,誇讚伯特的體能。72歲耶!
 
​       2017年冬天,伯特獨居紐約,分居妻子已在印第安那州故鄉住了三年。有天伯特走在下雪的紐約街頭,一個念頭忍不住湧上來:「如果有一天我不小心滑倒受傷,有誰知道,誰在乎,誰會來救我?」
 
​       獨住紐約公寓,如果出事,家裡沒人向警局報案失蹤,自然也不會有人前來尋找自己。伯特心想:「可能就這樣路死街頭!」
 
​       84歲的伯特,健康條件不如以往,內心不安漸漸升起,越來越盛。
 
​       2018年三月,伯特到美國的退休天堂,佛羅里達州羅德岱堡的退休社區「強納社區」參觀,覺得環境清幽,處處綠意盎然,天氣不冷不熱。該社區還提供免費試住體驗!
 
​       伯特與一好友試住一週,感覺良好,特別在安全感方面,伯特很是滿意。於是訂下十樓的一戶。內含主臥、衛浴、客廳兼廚房餐廳,並附有洗衣烘乾機。
 
​       伯特說:「管理中心的監控系統,每天會監控房間的燈火。如果持續多少小時沒有明滅變化,就會派專人上來關心。」怕獨居老人在居處跌到,或出狀況時,無法求救。
 
​       在強納社區生活,伯特很安心,每回離開住處,脖子就掛上示別名牌,吃飯付費時,刷此名牌即可,月底再一併結帳,也不用給小費,這點伯特最喜歡,不必每次消費後,還要算小費得給多少。但每年三月,社區管理處,會通知給每位住戶,去年一年每戶住民共消費多少,願意給多少小費?一次給齊一整年的小費。伯特很是滿意這種制度。
 
​       另外掛在脖子上的名牌,既是房門鑰匙,也是身份證件,如在社區任何地點出況狀,工作人員看到他的名牌,馬上知道他是誰,可以幫助他。不像住在紐約,哪一天路倒街頭,都無人知曉他是誰。
 
​       孫仰落腳羅德岱堡期間,伯特問知其投宿處,怕孫仰找不到其住處,於是自強納社區,親自搭計程車前來孫仰投宿處,接孫仰回到強納社區。
 
​       下車後,兩人先以美國式擁抱問好,上回一別,又是數年。接著伯特帶著孫仰四下參觀。強納社區有一小湖,環湖綠草如茵,湖上有天鵝一對、野鴨數隻。
 
​       除了一棟二十樓高的大樓,也有不少二樓獨棟住房。伯特住慣了紐約,選擇住大樓高樓層。一來視野好,自住處望去,四野綠意盎然,周遭大抵是一二樓建築,視野遼闊。
 
​       伯特強調住高樓的好處:「即使颱風來時,也不必臨時遷住他處!」據伯特說:「2017年颱風來時,為了預防平房住處可能淹水,所有強納社區的平房住民,在颱風期間,都被遷到大樓的空房暫住。
 
​       雖然這種機會很少,只是一天兩天,但伯特擔心更老時:「颱風來時,晚上無法睡自己的房間,得避難轉睡他房,對老人來說這是一種折磨!」
 
​       伯特說:「老了,更不堪這種折磨!」
 
​       孫仰認同伯特的選擇。只是美國人中,紐約客是最獨特的!以前孫仰有位住紐約近郊「長島」的美國朋友亞倫,他自述:「我必須住在森林裡,而且是獨棟的房子,從我家不能看到其他家的房子,不然我會有擁擠的壓迫感!」
 
​       亞倫曾說:「紐約市曼哈頓,大樓林立,這個地方,我只能待幾個小時,就必須離開,不然會有喘不過氣的壓迫感!」
 
​       亞倫的心聲,比較像大部份美國人的生活習慣。如果亞倫來選,一定選獨棟二樓平房,而非大樓十樓。(亞倫後來與一台灣來的朋友同住,兩人互相照應。養了兩隻大狗做伴,還是住在長島的樹林中。2015年,孫仰拜訪其長島住處,兩隻大狗快把孫仰撲倒,亞倫過的是另一種老來生活!)
 
​       即使颱風來時,亞倫得要避難轉住他房,他也願意。人的習性,影響人的選擇。
 
​       伯特帶孫仰到大樓一樓的食堂吃午餐。用餐時,孫仰問起伯特的日常生活起居,伯特說:「可以在家自己煮,也可以下來一樓吃三餐。很方便!平常一個人,我都是自己煮,偶而也下來吃,比較熱鬧。」
 
​       孫仰記起2001年時,與伯特在紐約同住時,伯特一星期一次,一次煮很多餐的蔬菜綜合湯,打包放冰箱,之後一次拿一包下來退冰食用。數次伯特要請孫仰吃,孫仰試過一次,就敬謝不敏,說道:「這食物不適合我,吃了沒幸福感。」
 
​       但伯特強調說每天吃它,讓他從不便祕,而且大便呈香蕉條狀!這是伯特的飲食習慣。
 
​       伯特說:「我喜歡這兒的制度,不必每次給小費。反正每年三月,管理中心會統一發函給每一住民,對過去一年的服務,願意給多少的小費。一次給一年份,省得每次都很焦慮地計算給多少小費才合適。老了,也懶得算了!(這大概是美國人的問題,在亞洲沒小費問題。)
 
​       強納社區外在環境很好,必須年滿65歲,才有資格成為會員,一住就住到老去那天。也有些老人,有時住自己原本的家,有時住強納社區,可以的!特伯交了一大筆錢(印象中,二、三十萬美元,金額足以買一戶1995年,紐約的一間20坪公寓!)取得會員資格,也同時取得高樓層某房戶使用權(目測估算約36坪,約120平方米。
 
​       管理方詢問伯特的喜愛、顏色、格調,就按伯特要的樣子去裝修,這筆錢是管理方出。伯特從紐約搬進一些使用多年的傢俱,才讓孫仰把這房子與紐約的熟悉記憶起了連結。
 
​       一個人生活,這空間是足足有餘。但伯特未取得房子所有權,只是取得終生使用權。待伯特老去後,房戶使用權重回管理中心,退休社區可再收新住民會員費,讓新會員入住該房戶。
 
​       伯特每個月要繳費用,包括管理費、清潔住宿,當月用餐費等等。目前伯特一個月,約繳3000多美元。這比伯特當初紐約公寓的租金,每月4000美元,還便宜。
 
​       伯特是生物學教授退休,但很會理財,用到老去,都還可以留遺產給親友。但他也詳問管理處,如繳不起錢,會被趕出社區嗎?
 
​       強納社區管理處的回答:「會把住民從大房戶,移到小房間,想法子找社會資源支持,即使找不到社會資源,社區管理處也不會讓繳不起月費的人流離失所,會供給他們基本的生活需求。
 
​       所以住進這社區,基本上,就是到老不必擔憂肉體的遮風避雨、三餐衣食,與就醫等問題。
 
​       伯特說:「附近設有社區醫療部,走路去約五分鐘,伯特的醫保從紐約轉到該社區,而社區安排醫師固定看診時間,管理處也會提醒伯特看診時間。如果需做復健,也有安排。
 
​       食衣住行上,這是一個舒服的社區,特別是冬天不下雪的勞德岱堡,氣溫微涼,很是舒適。雖然夏天熱,但在以色列沙漠地區長大的伯特,這點熱不算什麼。更何況大樓空調,隨時是恒溫涼爽的。
 
​       一切都很美好,只是伯特向孫仰提及數次:「lonely and boresome.」寂寞和無聊!
 
​       伯特在紐約工作多年,退休後,又住了紐約二三十年,那兒是他的根。多少朋友住那兒,多少熟悉的餐廳、運動場地、左鄰右舍…,都斷根了。一刀切斷!天南地北,得三小時飛機來往,朋友只剩電話與網路問候。
 
​       令人心酸的,紐約老友相繼過世,老人家更感孤寂。新的地方,是會遇到新的朋友,但情份不同,感受自然有別。相知相熟的朋友,需要時間陪養,要再有二十年三十年交情的老友,此生難矣!
 
​       所謂衣不如新,人不如故。
 
​       伯特說:「我爸爸活到93歲!而我的身體狀況比他更好。」他的規劃是100歲,孫仰也多次肯定他的信心與決心。
 
​       五天停留勞德岱堡期間,除了逛博物館,搭乘交通船到各著名景點旅遊,孫仰與老伯特共見了兩次面。
 
​       第二次是共進晚餐,這次去了強納社區內的一家高級餐廳,老伯特還喝了杯紅酒,慶祝兩人重相逢,這是他高興時,會做的事。十八年的故友情誼,對老伯特而言,也是蠻珍惜的。
 
​       善良的伯特對孫仰說:「你是少數不讓我擔心的人,其餘我知道的一些朋友,陸續發生狀況,每次知道他們的情況,總讓我擔憂一段時間。後來,我告訴自己,我不是萬能的,才漸漸放下…。」
 
​       夜裡九點過後,社區不能代客叫車,但如住民陪行,任何時間都可叫車。孫仰告訴伯特:「我可以叫Uber,或是走去社區門口搭公車回去。」
 
​       但伯特不放心,堅持送孫仰。於是伯特陪著孫仰搭社區計程車,送到孫仰的飯店,再原車搭回強納社區。
 
​       美國跟台灣距離遙遠,這一別,再相逢不知何年?兩人都有這樣的心情,車上一路無話,只有偶遇的路上車輛,相會的車聲。下車時,互道一聲珍重:「Take Care!」
 
​       就此告別,願相會有期。
 
​       隔早,孫仰就飛往紐約,重遊1999-2001年住過兩年的紐約,拜訪曾經伸出友誼之手的朋友們,與曾經的舊居、走過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