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藥新知 Medical news


八八水災救災經驗分享

吳景寬  醫師         
         
          此次八八水災,高雄縣當地受災嚴重,高雄縣衛生局於八月十日就打電話請慈惠醫院協助災民精神心理重建事宜,當時考慮到災民眾多,
復健路漫長,故致電凱旋醫院陳正宗院長,拜託陳院長啟動高高屏精神醫療網動員協助心理重建工作高雄縣市精神醫療院所幾乎都很熱心的投入此次風災心理重建工作。高雄仁愛之家附設慈惠醫院也因為張雅玲董事長、家主任周肇南主任、文榮光院長大力支持,與所有同仁熱心參與加入了此次心理重建工作。
 
     本次本人參與救災工作有以下的幾點心得與大家分享我將救災分為下列幾期:
  1. 混亂期:當我第一日進入第二線災區災民臨時安置中心(高縣內門鄉聖賢宮)第一印象為缺乏指揮中心各種資源均未整合安置中心進出人員複雜記得當時我進駐災民臨時安置中心時共有包括慈濟功德會兒福聯盟等超過五個以上的社會福利團體進駐醫療單位則有包括義大醫院、慈濟醫院、慈惠醫院等也至少有五個醫療團體進駐。大廳中堆滿缺乏管理的救難物資整體而言以一個災民臨時安置中心而言其資源已過剩加上缺乏整合協調機制因此常常有工作內容重疊及部份搶業績的情況發生安置中心人員的進出也缺乏管制。根據當時廟方主任委員的說法前二天被安置的災民不到一千人但每日廟方提供的伙食量約為二千人的伙食量,當時該安置中心混亂的情形可見一般。該階段所呈現的問題為進駐災區的志工所受到的訓練程度不一加上各個志工團體未協調除了資源發放可能重覆外災民可能會一再的被打擾甚至有些災民必須重覆一再陳述回憶災難發生的景像。第二線摘區之安置中心有五個醫療團體也顯得醫療支援資源過剩。而缺乏管制與管理的安置中心讓環境變得複雜許多另外不當的救援物資進入也增加安置中心管理的負擔
  2. 謀合協調與建立指揮中心:有見於上述混亂的情況因此我便透過廟方請求主任委員以地主的身份與高雄縣社會處工作人員協調並召集各進駐單舉行協調會主要的目地在於建立安置中心統一的指揮中心並且協調工作的分配避免資源的重覆與浪費也減少對於安置在中心的災民的打擾當時高縣社會處吳麗雪處長、慈濟功德會兒福聯盟、義大醫院、亞東醫院…等進駐單位均參與會議因此在協調會後進駐的志工團體及醫療單位迅速得到整合將過剩的資源分配到其它資源較缺乏的安置中心並且控管新的志工團體的進駐另外也透過指揮中心協助災民成立自助管理委員會共同維護環境的整潔與安寧。並且讓每位災民與志工人員均配帶識別証進行中心進出的管控確實掌握人數在上述的機制下安置中心在兩日內很快的得到淨空與控制救災工作更容易進行
  3. 急性心理反應期與心理重建期: 有人質疑說需不需要這麼早進行精神醫療的介入,有許多研究指出,創傷所帶來的影響,大部分的人於一年以內甚至兩年之內就會自動康復。但根據美國對上次卡翠那風災的研究指出,由於颶風所帶來的災害前所未聞,受災情況嚴重,影響深遠,即使經過兩年後大部分的災民仍深受影響 (Kessler RC, 2008)。美國精神健康總署也引用研究指出大部分的災民都沒有受到精神醫療的協助 (Wang PH, 2007)。國內在九二一地震過後,學者研究指出主要災區南投,有自殺率增加的現象。(Yang CH, 2005)。當然,我們不應該將遇到災難後,出現驚恐、難過、生氣的情緒當作是不正常的反應,在第一時間接觸受災民眾時也不應該有先入為主的觀念,將災民的情緒表現疾病化。「傾聽」是精神醫療、心理專業人員當下最好的工具。「尊重」這些倖存者,有禮貌地觀察,不要打擾他們。工作人員接觸受災民眾時應有心理準備,他們可能不願接觸我們或者會有情緒過度反應的情形。所有受災民眾不一定會想和你談話或需要和你談話,而工作人員應該要避免像「任務簡報(debriefing)」般的詢問所經歷事情的細節。心理支持與寧靜的環境,便能協助受災民眾感受到安心與增加因應壓力的能力。值得注意的是,這次受災民眾有許多兒童或青少年,通常它們的創傷表現與成年人較不相同,父母或長輩應該要特別注意那些,不願意去回憶當時事件,驚嚇到呆住,或對事件沒有任何情緒反應的兒童,有的兒童之後能發生危險行為例如逃學、翹家。讓兒童感受到愛與安全感,接受他們哭泣、哀傷與憤怒的情緒,以及退化性行為如尿床、吸手指頭等是很重要的。對於成年的受災民眾,應給予適度心理衛生教育,注意周遭親朋好友,若有嚴重失眠、焦慮、憂鬱、恐慌或麻木不仁等情形,持續妨礙其正常功能達一個月以上,就必須要就診。
  4. 本次高縣災區的特殊現象:本次高縣災區以原住民部落為主在我進駐災區的同時就發現的災民的族群不同於92l大地震,因為原住民的災民很快的在安置中心組成自救會並聚集開會,也觀察原住民部落可觀的內部礙聚力量。這種特殊次文化救災時究有其特殊性。
結語:本次風水災讓高屏區受創嚴重,所幸高高屏精神醫療網在理事長陳正宗院長領導下,加上高高屏精神醫療院所通力合作,使得心理重建工作得以順利進行。最後,有幾項建議例如:一般志工團體及醫療隊重大災難課題平常的教育訓練仍有待加強。另外精神衛生教育在原住民部落原本就較為缺乏,因此如何運用救災的專款,培養原住民部落精神衛生的種子人員。除有利於心理重建工作(由原住民來協助原住民文化上的隔核較少且較容易溝通)外,並且可以利用此次機會建立原住民部落精神衛生網絡利於往後精神衛生工作的推展。在研究團隊則應注意研究倫理,避免打擾災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