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藥新知 Medical news


思覺失調症藥物治療的發展

吳景寬  醫師
 
 精神分裂症的治療在1950年代以前,並未發現有效的藥物治療,整個病程充滿怪力亂神的傳說,由於精神分裂症會令人的腦部有較快速的退化,因此最早曾被稱為『早發型的痴呆』,而人們對於精神分裂症也充滿著害怕、歧視與排斥。一直到1950年代以後,第一個抗精神病藥物無意間被發現以後,精神醫學才能有劃時代的改變,精神分裂症的致病機轉也一再的被突破,其藥物的發展最近幾年更有快速的發展。
談到精神分裂症的藥物治療,從1950年代到1970年代間所發明的各種抗精神病藥物,是以多巴胺(dopamine)的拮抗作為理論基礎,雖然它可以有效的控制幻覺及妄想等正性症狀,然而也引起許多的副作用,這些副作用常見的會有:面無表情、無神、肢體僵硬、動作遲緩、發抖、眼球上吊、坐立不安、肌肉的不自主運動…..等錐體外症候群,另外也會有內分泌失調(例如:女性月經不規則),抗乙醯膽鹼的副作用(例如:口乾、心悸、便秘) …… 等等;這些副作用常常引起病人的不舒服,也因此影響到病人的藥物順從性。雖然如此,傳統的抗精神病藥物,在治療精神分裂症的藥物歷史,佔有重要的地位;對於病人有很大的幫助,他們目前依然被廣泛的使用當中。
 1970年代時,另一個有名的抗精神藥物:可治率(clozapine)被發現,對於精神分裂症的療效很好,並沒有傳統藥物的錐體外症候群現象;但其上市的過程,由於它會引起白血球數目下降導致死亡的危險,因此一度從市場上被回收;但後來發現只要定期監測白血球數目,就可以避免這樣的危險,因此又回到市場上使用。但是它仍有一些像口水太多、過於鎮靜、心悸、無力…..等副作用。這個藥物是目前對頑抗型精神分裂症最有效的藥物。
 到1990年代以後,新一代的抗精神病藥物更是發展迅速;其機轉主要是多巴胺-血清素拮抗劑(英文縮寫為SDA),這一類藥物目前在台灣有的藥物為:理思必妥(Risperidal)、金菩薩(Zyprexa)、思樂康(Seroquel)….等。這些藥物的特點是除了對幻覺、妄想的療效良好外,對於負性症狀也有幫忙,並且服用SDA藥物的病患其錐體外症候群的嚴重度與發生率明顯的少於服用傳統抗精神病藥物的病人,這對病人疾家屬而言,有很大的幫助,整個精神分裂症的治療也因此邁入新的里程碑。
 近幾年來,更新的抗精神病藥物的觀念,仍然繼續創新,例如:多巴胺穩定劑的觀念,其代表的是更新一代藥物的來臨;加上基因學、分子生物學….等等的研究,相信精神病的治療不再是醫師、病人及家屬的夢魘。